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表现出两种骨受累模式,即局部和全身骨受累,以炎症和疾病活动作为共同的病理途径。既往研究表明,局部骨侵蚀可能与骨密度差(BMD)相关,骨质疏松可能是RA患者骨侵蚀的重要和独立决定因素。骨质疏松症与RA中由促炎细胞因子驱动的成骨过程的激活而导致的局部骨丢失有关。
桡骨远端和胫骨的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HR-pQCT),可能在评估RA患者的骨微结构和骨折风险方面很有前景,提供独立于骨密度的信息。特别是在长期存在RA的绝经前女性中,骨微结构数据很少。据我们所知,HR-pQCT未同时对RA患者局部和全身骨受累进行评估过。
近期在风湿权威期刊《Arthritis & Rheumatology》(影响因子IF:10.995)发布一项研究,目的是使用HRpQCT方式,评估患有长期RA绝经前女性的桡骨远端和胫骨的骨微结构和骨强度情况,以及掌指(MCP)和近端鞘间(PIP)关节的侵蚀和骨赘情况,并探讨全身性和局部骨受累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80名绝经前女性进行了评估。采用桡骨远端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HRpQCT)对桡骨(DR)和胫骨(DT)进行体积骨密度(vBMD)、微结构和有限元分析,并与160名年龄和体重指数匹配的健康女性对照组的参数进行了比较。采用HR-pQCT分析掌指和近端指间关节的局部骨受累情况,以确定侵蚀和骨赘情况。
结果:RA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4±6.7岁,病程为9.8±5.3年。下面是HR-pQCT测量数据。
使用HR-pQCT分析R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的骨参数
表1与年龄和体重指数(BMI)相匹配的健康女性对照组的HR- pQCT数据
参考项目 | RA患者(n=80) | 健康组(n=160) | P |
年龄,年 | 39.4 ± 6.6 | 39.3 ± 7.4 | 0.58 |
BMI, Kg/m2 | 28.0 ± 5.2 | 28.1 ± 5.0 | 0.90 |
远端桡骨 | |||
密度 | |||
Tb.vBMD, mgHA/cm3 | 150 ± 41 | 174 ± 31 | 0.001 |
Ct.vBMD, mgHA/cm3 | 989 ± 69 | 1023 ± 43 | 0.002 |
微结构 | |||
BV/TV, % | 12.5 ± 3.4 | 14.5 ± 2.6 | 0.001 |
Tb.N, 1/mm | 1.9 ± 0.35 | 2.0 ± 0.26 | 0.08 |
Tb.Th, mm | 0.06 ± 0.01 | 0.07 ± 0.01 | 0.002 |
Tb.Sp, mm | 0.472 ± 0.121 | 0.427 ± 0.07 | 0.06 |
Ct.Th, mm | 0.90 ± 0.24 | 0.85 ± 0.18 | 0.23 |
Ct.Po, % | 2.6 ± 2.4 | 1.3 ± 0.72 | < 0.0001 |
骨强度 | |||
S, KN/mm | 72 ± 15 | 78 ± 14 | 0.004 |
F. Load, N | 3444 ± 753 | 3778 ± 648 | 0.001 |
远端胫骨 | |||
密度 | |||
Tb.vBMD, mgHA/cm3 | 143 ± 35 | 157 ± 34 | 0.01 |
Ct.vBMD, mgHA/cm3 | 985 ± 45 | 1017 ± 34 | < 0.0001 |
微结构 | |||
BV/TV, % | 12.0 ± 2.0 | 13.0 ± 2.8 | 0.01 |
Tb.N, 1/mm | 1.6 ± 0.30 | 1.7 ± 0.33 | 0.17 |
Tb.Th, mm | 0.070 ± 0.013 | 0.076 ± 0.014 | 0.07 |
Tb.Sp, mm | 0.540 ± 0.112 | 0.513 ± 0.114 | 0.21 |
Ct.Th, mm | 1.1 ± 0.18 | 1.2 ± 0.17 | 0.004 |
Ct.Po, % | 3.4 ± 1.6 | 2.6 ± 1.0 | 0.001 |
骨强度 | |||
S, KN/mm | 188 ± 32 | 204 ± 30 | 0.001 |
F. Load, N | 8987 ± 1515 | 9738 ± 1404 | 0.001 |
BMI:体重指数,Tb.vBMD:骨小梁密度,Ct.vBMD:皮质密度,BV/TV:骨体积/组织体积,Tb.N:骨小梁数,Tb.Th:骨小梁厚度,Tb.Sp:骨小梁分离,Ct.Th:皮质厚度,Ct.Po:皮质孔隙度,S:刚度,F:载荷,故障负载。数据以平均±标准差表示。
采用HR-pQCT评估RA患者的局部骨受累情况
60例RA患者中发现骨侵蚀(75%,共201处侵蚀,每个患者2.5±2.9处侵蚀)。侵蚀的主要地点是MCP区域(75.6%),特别是在第2和第3个MCP骨头部。与无侵蚀的患者相比,有侵蚀的RA患者的抗CCP阳性率更高(80.3% vs 19.7%,p=0.03)。没有其他临床(病程、肿胀关节数量、压痛关节数量、DAS、CDAI、SDAI)或实验室参数(CRP、FR)与骨侵蚀存在相关性(p>0.05)。椎体骨折的RA患者相比无椎体骨折的患者而言,骨侵蚀量更大(36.0±125 vs 29.3±41.2mm3,p=0.02)。
33例患者发现骨赘(41.3%,共99个骨赘,每个患者1.2±1.9个),也多位于第二和第三MCP骨头部(65.6%)。骨赘平均体积为8.8±19.5mm3。
骨赘患者比无骨赘患者有更长的RA病程(11.2±5.6 vs 8.7±4.9年,p=0.03),出现更多数量的肿胀关节(5.8±5.9 vs 2.4±3.0,p=0.001)和更高的疾病活动评分(DAS28-CRP[3.5±1.5 vs 2.7±1.1,p=1.02],CDAI[19.2±15.9 vs 11.5±8.0,p=0.03],SDAI[20.0±16.4 vs 12.1±8.3,p=0.02])(图1A和1B)。
这是一例39岁,患类风湿关节炎8年的女性,她的第2和第3 MCP关节出现侵蚀(白色箭头)(A:轴向面,B:冠状面)
骨赘体积也与肿胀关节数(0.436,p=0.001)、压痛关节数(0.383,p=0.02)、CDAI(0.427,p=0.01)和SDAI(0.410,p=0.02)正相关。并且在有骨侵蚀RA患者中高于无侵蚀的RA患者(11.6±21.8 vs 0.17±0.54mm3,p=0.001)。
全身骨和局部骨受累之间的关系
与无侵蚀患者相比,骨侵蚀的RA患者在桡骨远端处皮质密度较低(980±72 vs 1021±47mmHA/cm3,p=0.03),皮质孔隙率较高(2.8±2.5 vs 1.8±1.6%,p=0.04),小梁厚度较高(0.067±0.011 vs 0.060±0.011mm,p=0.03)。在胫骨远端,与无侵蚀的患者相比,有侵蚀的患者皮质密度较低(979±47 vs 1003±34mmHA/cm3,p=0.04),皮质孔隙率更高(3.7±1.7 vs 2.7±1.5%,p=0.01)。
在DR中,骨赘体积与骨小梁vBMD(0.392,p=0.02)、骨小梁数(0.381,p=0.03)和骨硬度(0.411,p=0.02)呈正相关,与骨小梁分离呈负相关(-0.364,p=0.04)。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绝经前患有长期的RA女性在周围部位有系统性骨脆弱性。此外,分解代谢病变(侵蚀)主要与DR和DT的皮质骨脆性有关,合成代谢病变(骨赘)与桡骨骨小梁的修复相关。
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使用HRpQCT同时评估绝经前长期RA女性患者的全身和局部骨受累性的研究。与大多数评估早期疾病患者的RA研究不同,这项工作评估了长期存在的RA患者,排除了骨质丢失的混杂因素,如绝经期。此外,我们的患者有一个高频率的RF和抗CCP阳性,典型地与更严重的RA病程相关。本研究的重点是评估这一特定RA受试者的全身和局部骨受累之间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与无椎体骨折患者相比,椎体骨折患者MCP和PIP关节的骨侵蚀量更高,这将RA在绝经前女性的风湿性侵蚀性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椎体骨折的风险联系起来。
本研究的优势是使用HR-pQCT评估了局部和全身骨受累情况,而之前的研究则使用DXA(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和影像学评分。我们还强调了在RA以外没有其他潜在骨丢失危险因素的人群的选择。限制是横断面设计和样本数,考虑到排除标准,以避免混杂因素对骨丢失的影响。
全部评论